陆逊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不是因为孙权太无情,也不是由于陆逊不老实,而是封建时代的权力逻辑所致。
其中原因,过了几十年,曾被孙家的后人侧面一针见血地挑明。
孙权有个堂兄名叫孙贲,而孙贲有个曾孙名为孙惠。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孙惠担任了齐王司马冏的幕僚,为了劝说这位权倾朝野的长官急流勇退,孙惠曾写出了一篇影响力极大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
这24个字,几乎道尽了中国古代封建官场的生存规则,可谓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名利、权位固然诱人,但一旦长时间拥有,那就是一剂剧毒。
孙权、陆逊的君臣关系,一度被视为佳话,与刘备/诸葛亮的搭档相比也毫不逊色。
陆逊进入大部分人的视野,是因为夷陵之战,但实际上他早就是孙权的嫡系。公元200年,虚岁19的孙权接替被刺杀的兄长担任江东之主;三年后,小他1岁、年仅21的陆逊就进入幕府,成了孙权的幕僚。
虽然陆逊早就小有名气,但在各势力对抗日渐白热化的时代,君主们需要的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帮手,而不是金玉其外的名士(这一点跟西晋时区别较大)。因此,陆逊曾长期被放在地方锻炼,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
进入幕府后,陆逊曾经在东、西曹令史的岗位上负责文秘工作,不久后被派到地方,担任了海昌屯田都尉兼县令一职。
在任期间,他曾漂亮地组织当地应对旱灾,政务治理能力初露锋芒;随后,他又干脆利落地剿灭了会稽、鄱阳的多支叛军,解决了其他人耗时多年都无法应对的难题。
文、武两方面的杰出表现,让陆逊成功引起了孙权的青睐——他迎娶了孙策的女儿、与孙氏成为自己人,从此成了孙权的心腹。
陆逊开始踏上“天下”这个大舞台,当然是在公元219年。这一年,为了扳倒威震华夏的名将关羽、夺回荆州,36岁的陆逊替代吕蒙,担任起麻痹关羽、寻找战机的重任;战争爆发后,他又亲自率军斩获、招纳关羽军数万人,因功官拜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全权负责镇抚荆州。
两年后,陆逊临危受命、击败被曹操视为英雄的刘备,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东吴政权,让他彻底成为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也全面晋级为孙权依仗的社稷之臣。
那时的孙权对陆逊有多信任?
他曾经额外制作了一个玉玺交给陆逊,自己写给蜀汉政权的所有文书,都交给陆逊修改后、直接盖章发出。
公元228年,为了应对曹魏十余万大军,孙权命令陆逊统领六师、摄行王事,自己亲自执鞭为其开路,甚至还下令百官朝陆逊下跪。
这种近乎绝对信任的互信关系,即使刘备、诸葛亮也难以匹敌,放眼整个古代史几户再无第二对。
公元229年,孙权专门为陆逊设置了“上大将军”一职,地位高于三公,有点类似后来李世民“天策上将”的意思;同年,在孙权东巡期间,陆逊受命前往武昌辅佐太子,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全权主持吴军国大事。
到了公元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丞相,同时还保留了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出将入相、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权势达到顶峰,可以被视为古代人臣的极致。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在一年后,陆逊就在孙权的逼迫下愤懑而死。人生大起大落如此之突兀,究竟是什么原因?
从表面来看,陆逊之所以得罪孙权,是由于卷入了宫廷皇储之争。
当时,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权力之争日渐白热化,这就是东吴有名的“二宫之争”。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朝廷内外的官员也大多纷纷站队、明争暗斗。德高望重的陆逊虽然反对这种拉帮结派、制造党争的现象,但他坚持嫡庶有别、维护太子正统地位的主张,却也在事实上等同于宣告自己选择了“山头”。
这一回,孙权不仅没有听从陆逊的意见,而且还将陆逊的外甥全部流放(他们都支持太子),跟陆逊关系密切的太子太傅吾粲也被下狱处死。此外,他还多次派人前去当面责备陆逊。
忠心为国数十年,将全部心血奉献给孙氏的陆逊哪里遭受过这种羞辱?没多久他就悲愤而死,时年63岁。
孙权对陆逊突然翻脸,是因为对其不再信任了吗?非也,从后来的两起事件可管窥一斑。
首先,在五年后,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二宫之争”的双方均被各打五十大板,孙亮躺赢成为太子(后世李世民废李承乾/李泰、册立李治几乎同出一辙)。
其次,陆逊死后,他的儿子陆抗承袭了爵位,并且逐渐挽回了孙权的信任。孙权死后,陆抗成为东吴的国之柱石;即使昏庸残暴的令人发指的孙皓在位期间,陆抗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以上透露出一个信息:孙权看似无情无义、翻脸不认人,但在本质上而言,他并不是针对陆逊,而是出于对君臣关系底线的忌惮。
对于君臣关系,有两个广为熟知的说法:兔死狗烹、功高震主。历史上,无数功臣豪杰倒在了这两大铁律之下,这也让读史的我们时常气愤不已:
于情,出于同情受害者的心理,我们习惯于指责“加害方”——帝王;
于理,韩信、陆逊这种匡扶社稷、力挽狂澜的功臣,却被他们帮助过的帝王害死,这不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说到底,本质原因还是不同情况下权力分配的问题:
在外部矛盾大于内部矛盾时,领导者时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权力,以“合伙人”的假象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楚汉之争时刘邦将韩信封王、孙权给予陆逊无上权位,都是出于这一考虑;
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当外部矛盾不再明显时,内部的权力分配就成了领导者眼中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往往通过制造矛盾来削弱、剥夺下属手中的权力,甚至不惜将他们进行肉体消灭。同时,一些人出于对同僚的嫉妒,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将会加剧局面的恶化。
这就是数千年的历史上,兔死狗烹铁律不断重复上演的本质原因,说白了就是人性的弱点所致。在封建政治体系下,这一困境几乎无法从制度上加以解决,但并非无法化解。至于办法,就是本文开始孙惠的那段话:“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如果臣子能认清封建政治权力的高度排他性,果断放弃、归还权利、急流勇退,也许还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刘秀、赵匡胤与开国功臣的“默契”,就是典型的案例。当然了,如果臣子够狠、够毒,也不是没有鸠占鹊巢的可能,但这种模式难度较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上一篇百慕大是哪国领土?
下一篇湖北的大学主要有哪些?
万知网 Copyright@ 2020-2023 wz.tqz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