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府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在《崆峒问答》第302问中写道:
“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
青丘狐
妖
人之假造为妖,就是说妖是人搞出来的,人心里若是没问题,做事不反常,就不会有妖。弃常为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妖由人兴。人无衅,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左传》
所谓弃常为妖,是指人们违败了常理而导致世风日下。
世人不干好事,只知为非作歹,一些妖孽就开始兴风作浪,这就叫“人无衅,妖不自作”。
白娘娘
因此《中庸》才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国家将亡不是因为有妖孽,而是因为人们作死所以引出了妖孽,这里的妖孽即是一些反常之事,又可以是兴风作浪的妖怪。
有妖就要斩妖,斩妖是为了正人心,因此才有汉高皇帝芒砀山斩蛇起义的故事。
九尾
精
物之性灵为精,指凡在漫长的修练中开启灵智的,皆被称之为精…
要将妖与精做一个区别的话,那大概是凡开启灵智者皆可称为精,但去兴风作浪,祸乱天下的则必是妖…
精灵
魔
人心癫迷为魔,就是说人心痴狂、执迷不悟才导致入魔,因此又有心魔一词。
魔字最早与“磨”同字,有磨砺之意,是指对人修心养性时的一种磨炼。
比如东魏武定六年的石象上就刻有“神通自然,群魔稽首”。
所以《西游记》第十二回中有诗为证,正是那:
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街前寂静。
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
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
再后来,佛教进入中国,西方的景教、沃教等也都进入了中国,魔才有了恶魔、魔头的形象意思。
不过总的来说,魔大体还是由于人心癫迷,正所谓:“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人还是该放下心中执迷,返本还元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正是:
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
铺排剑戟奔如电,罗列旌旗疾似风。
活捉三尸焚鬼窟,生擒六贼破魔宫。
河清海晏乾坤净,世世安居道德中。
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
鬼
人魂不散为鬼,就是说人死之后,人的神魂不散就会化为鬼。
早在周朝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人是有魂魄的,正所谓“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嘛,而且魂魄是用来主导人性情的…
“魂者,芸也,情以除秽;魄者,白也,性以治内。”——《白虎通德论 > 卷八 > 情性》
可以说魂是先天之灵,可以说是人的思想,是精气,或者自主意识;魄是肉体的感观而形成的意识,是眼、耳、鼻、舌、身、心的反应,是本能。
人死后魂气归天变为神,魄气入地变为鬼,鬼也有归的意思…
“人生有气有魄。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哀公问政》
谢必安
后来道家修炼,看到了人身有三魂有七魄,人魂不散就会成为鬼。
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灵,一名幽精,胎光是太清阳和之气,爽灵是阴气之变,幽精为阴气之杂。
七魄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云笈七签》
道家认为,修行要不受魂魄的影响与制约…
所以想要修得成效就要试着拘三魂而制七魄,只有制服三魂七魄才有可能去鬼成仙…
范无咎
怪
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怪”字经常与“异”字在一起,合称“怪异”…
所谓怪异就是指人们不能理解的有异于常的事物,比如:战国时期有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荀子说:“这不过是天地之变,阴阳所化,极少出现的怪事罢了,觉得怪,可以;但是害怕恐惧却大可不必。”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 > 天论》
总之,天地所产有异于常的东西皆可被称之为怪。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山海经》中人们不理解的那个世界,还有古代谁家生个畸形儿时人们就会说,这家人生了个怪物啊等等…
龙女
最后
张天师说:“妖则去其人,精则灭其物,鬼则散其气,怪则和其真,邪则诛其灵,魔则正其心,外道则道德化之。”
我想妖、魔、鬼、怪、邪及外道该治则治,该修则修。
而精灵的话毕竟修行不易,就让他去吧……
上一篇为什么康熙要征讨噶尔丹?
万知网 Copyright@ 2020-2023 wz.tqz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