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给诸葛亮写信说,丞相应该受九锡,进爵称王。同为辅政大臣的我,哪怕不如丞相,称不了王,可是做一州刺史足够了吧?奈何蜀汉本来就只有一州之地,于是李严向诸葛亮请示,单独划分五个郡出来,成立巴州,自己做这个巴州刺史。
降将李严
《季汉辅臣赞》对李严的评价是“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意思就是有点自大、高傲。
原因也可想而知,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李严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大臣,在朝中享有莫大的权利与尊荣,诸葛亮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而李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哪怕比不上诸葛亮,也应该跟他相差不多。
事实上,李严的能力确实出众,不然有识人之名的刘备也不会托孤于他,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缺点就更多了。
比如曾经降将的身份。
李严原本是刘表麾下,虽然有才能,但是一直在县里工作,最高的时候也才到县令。
208年,刘表病逝,曹操大举南下,官任秭归县令的李严为了避难,跑到了益州。
益州牧刘璋听说李严在荆州名气不错,为了彰显自己善待贤士的心胸,刘璋将李严任命为成都县令。
要知道,同样是县令,成都作为益州州牧的治所,跟秭归县相差了2个级别,可以说这个县令与两千石的郡守地位都是差不多的。
刘璋对李严不可谓不厚待。
211年,刘备入川,第二年就与刘璋反目,213年,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抵御刘备的入侵,很快被刘备击败,吴懿投降,张任等人退到了绵竹。
此时,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率领所有在绵竹的军队一起抵抗刘备,包括张任等人的溃兵。
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三国志·李严传》
然而,刘璋所托非人,李严主张投降刘备,致使绵竹很快失陷,张任等人不得不退到雒城,最终随着雒城的失陷,张任也被活捉。
面对刘备的招降,张任宁死不屈,说道:“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
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益部耆旧杂记》
从此之后,李严以降将的身份事刘备,确实有能力,又被刘备重用,一直担任犍为太守。
刘备麾下的降将很多,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包括谋主法正也是一个投降派、带路党,这也是刘备能得人才的根本原因。
但是,刘备是开国之主,他有自己的魄力去任用降将,也有这个心胸去容纳他们,但是在其他人心中,降将永远是降将,随着政权的交替,降将在第二代被重用的永远都是少数。
白帝城托孤
221年7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第二年8月,兵败退回到永安,而223年2月才将诸葛亮招到永安托孤,4月刘备病逝。
从退守永安到病重托孤,这中间足足有半年时间,诸葛亮到永安之后又有2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刘备深思熟虑,找到合适的托孤人选。
最终,刘备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是从他的遗命上来看,二人并非同等地位,而是一正一副。
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对李严的安排也很详细,虽然有个统领内外军事的权利,但是要求他留镇永安。
刘备退守白帝城之后,孙权曾派人前来求和,刘备也答应了,但是正如之前的孙刘联盟,这个合约到底有保持多久,谁都没底,刘备自然要防备孙权顺势攻入益州,这才有了让李严留守永安的命令。
从刘备的遗命可以看出,真正的托孤重臣其实只有诸葛亮,毕竟他都对诸葛亮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李严呢,一直留守永安,自然无法参与成都的中枢决策,虽然有辅政大臣之名,其实也就一个边关将领的实权。
李严的失势
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人尽皆知,可是对于另外的托孤大臣李严,知道的人就非常少了,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的任命基本上都由诸葛亮全权掌控,要不是他没有篡位的心思,与曹操、司马懿地位也无多大差别。
而李严呢?
自从在刘备临终前巅峰出演了一次之后,基本上就沦为了透明人,主要原因有2个:
1.脱离中枢,不能参与决策,失去了影响力;
2.孙刘再次联盟,永安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是多年无战争的情况下,只能沦为小透明。
随着诸葛亮在朝中的经营,权势越来越重,已经一手遮天,而这个曾经跟他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又有谁还记得?
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
诸葛亮与李严是没有私仇的,但是从诸葛亮上位之后,逐渐削弱李严的影响力,最终将其贬为平民,直到随着诸葛亮的死,李严也郁郁而终,可以说李严的衰退与诸葛亮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为何非要把李严搞掉呢?
主要原因有二:
1.一山不容二虎:
刘备临终前留下2位辅政大臣,哪怕李严是副,诸葛亮是正,但是只要李严在朝堂一天,他就始终与诸葛亮地位相近,是最能对诸葛亮造成伤害的大臣。
诸葛亮也许没有称帝的野心,但是他有揽权的野心,他要实现自己的报复,重兴汉室,就不得不将弱小的蜀汉拧成一根绳,只有这样,才堪堪有能力去北伐。
2.李严手中的兵权:
刘备当时东征的时候,可是抽调了整个益州近乎所有的兵力,虽然因为战败的关系,死了绝大多数,但是退到白帝城的时候,还是收拢了不少溃兵的。
对于曹魏来说,也许这点兵力不足挂齿,但是对于本来就弱势的蜀汉来说,这些兵力足以决定大局。
因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就希望李严带兵到汉中来听从调遣,他想要的并不是李严这个人,而是他手中的兵。
对于诸葛亮来说,整个蜀汉,几乎所有的兵力他都能调遣,除了李严手中的,因为那是刘备的遗命,李严自己不同意,没有人能勉强!
在这个无法化解的矛盾下,除非李严能心甘情愿交出兵权,安心辅佐诸葛亮北伐,否则,诸葛亮一定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从李严手中夺取兵权,并将李严赶下台。
诸葛亮的三部曲
1.淡化李严:
就如之前所提到的,李严贵为辅政大臣,在刘禅登基之后,竟然成为了一个小透明,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基本上都已经淡忘了还有这么一号人。
从223年刘备驾崩,到226年,诸葛亮北伐,整整四年时间,李严一直守在鸟不拉屎的永安, 毫无作为,彻底失去了在朝中的影响力。
2.征调李严:
226年,诸葛亮已经彻底掌控了朝堂,也终于开始对李严动刀,他刚到汉中,就开始征调李严的部队,让李严率军来镇守汉中。
李严甘心吗?
在永安,他有“辅政大臣”的名义,又手握大军,可以隐隐与朝堂分庭抗礼,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之后,只能任人揉捏。
第一次李严拒绝了,但是诸葛亮很快又想了一个办法,让李严的儿子接替他的职位,督江州防务,又将李严升为骠骑将军。
这个时候,李严已经没有违命的余地,毕竟刘禅(诸葛亮)如此厚待,他怎么能还握着兵权舍不得叫出来?
230年,就是这一次北上汉中,诸葛亮收了李严的兵,让他以中都护的官职来管理丞相府事务。
231年,诸葛亮再次并发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
万知网 Copyright@ 2020-2023 wz.tqz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