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西楚霸王和汉初三杰在做什么?

时间:2023-02-08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个先后吞并六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时间段而非时间点,史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

秦始皇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先后灭了六国,具体时间段为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汉初三杰分别为:张良、韩信、萧何。三人皆为大汉开国功臣,皆为辅佐刘邦起义并建立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对他们三人评价也非常高:“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称他们仨是帮刘邦夺取天下的三个关键人物。

具体来讲,刘邦非常欣赏张良的心机谋略,赞美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生年不详,也有人说他生于公元前250年,卒于公元前186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段时间里,张良一直在为反秦做准备。

因为张良原本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当时韩国已经日薄西山,伴随韩国被秦灭,本该由张良继承的贵族家业也随之烟消云散。

出于此张良将国仇家恨的矛头指向秦,直到公元前218年张良因为反秦之举而名声大噪。

话说张良一边跑去东夷找到一个号称为“沧海君”的大力士,斥巨资为其打造上百斤的行刺工具;

一边雇人打探秦始皇的行踪,准备在秦始皇东巡经过武阳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时,让沧海君持凶器下手。

但到了行刺那一天,由于车辆太多,不确定秦始皇具体乘坐的是哪辆车,韩信便命沧海君挑了最豪华的一辆下手,结果因为判断失误而导致行刺未果。

因为秦始皇已有被刺经验,设置一辆豪华马车只是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张良参与了行刺,但是幕后黑手,所以虽然行刺失败但没有像荆轲那样丧命,反而因此而名声大噪。

由此可见,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张良的故国已经被灭,他在筹划反秦。

刘邦很欣赏韩信的军事才华,这么赞美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同样生年不详,也有人说他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96年。众所周知,韩信虽然是在刘邦处被重用的,但刘邦并不是韩信的第一位东家。

此前韩信于公元前208年曾投奔过刘邦的对手即项羽之阵营,确切地说韩信先是投奔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在项梁的军队里韩信只是默默无闻的存在。

等项梁阵亡后韩信被项羽收纳,但项羽也只是让他做郎中,并没有特别注意他。不甘平庸的韩信因为没有得到项羽重用,之后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虽然一开始也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但经过夏侯婴、萧何等人慧眼识珠及举荐,终于被刘邦重视起来,继而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后人赞誉其为“兵仙”、“神帅”。

虽然韩信自身实力本来就过硬,但他被世人知晓始于跟项羽、刘邦这两位天下霸主有了交集。

也就是说在韩信遇到这两人之前,只是一个像你我一样的平民,其生存状态可能还不如很多普通人。比如民间流传着的那些关于韩信在平民阶段的故事。

据传韩信早年并没有考取功名,又没有经商、农耕等生存之计,常靠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来勉强度日,身边很多人都因此而嫌弃并欺凌他。

比如韩信曾与下乡南昌亭长交好,便常去他家蹭饭。时间久了虽然亭长没说什么,但亭长夫人不乐意了。

再遇上韩信踩着饭点去他家,便面露嫌恶之色,也故意不拿饭菜去招待。再比如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韩信受同乡屠户胯下之辱的故事了。

如果说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是在遇上项羽、刘邦等人之后才逐渐被人知晓的,也就是公元前208年左右。

那么在秦始皇开始统一六国时,韩信才刚出生不久,等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韩信还是个处于平民阶层的普通青少年。

对于萧何,刘邦非常欣赏他的治国之才:“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卒于公元前193年。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前一直在沛县任职。

对此《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萧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这是说萧何担任的官职名叫“主吏掾”。

这一官职是秦朝设置的郡县地方官之属吏,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官府人事,到了汉朝被更名为“功曹”,即“主吏,功曹也。”

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这一官职的缘故,萧何在结交人脉、识别人才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出众。

像夏侯婴、韩信、樊哙、曹参这样的人才都是萧何发掘并后来向刘邦举荐的,甚至包括刘邦自己也都是被萧何发现其闪光点并助其发扬光大的。

萧何早年广结天下好友,他交友更看重对方的才华和品行。

所以在刘邦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底层百姓时,萧何就发现他异于常人的气度,不但举荐他做泗水亭亭长,还在刘邦因押送犯人失职入狱时利用职权保全他。

在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势头蔓延到沛县后,萧何联合刘邦号召沛县百姓背秦自立,拥护刘邦为新的沛县县令,此后正式开启反秦起义、楚汉争霸、建立汉王朝的大业。

所以说萧何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还在沛县本本分分地做地方官,并结交天下好友为日后建立大汉发掘人才,当然当时他并没有这个动机,但他慧眼识人的行为却是真切的。

楚霸王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所以在秦始皇刚开始统一六国时,项羽刚呱呱坠地,等秦始皇完成大业时,项羽只有12岁左右。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项羽和现在的孩子一样都是以长身体和学习为主。

项羽的出身是楚国贵族,其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楚国被灭之后,项羽跟着叔父项梁流亡到江苏苏州,并跟着项梁学习读书、武艺,但项羽对这些只是三分钟热情。

项梁因此责备项羽时,项羽辩解那是因为这些技能有局限性,比如他认为读书能达到识字、记住别人名字的水平就足够了;

而学武艺只能一对一打斗,一次也只能打败一个人,不能仅凭一个人就击退千军万马。

项羽不想被这些具体技能的局限性困住的想法是很有眼界的,就像普通人对秦始皇只能卑躬屈膝地仰视,而项羽竟想到要将秦始皇的位置取而代之。

即“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这种想法就超出了一般人的格局。但项羽虽然有眼界和格局,但并不能用行动将其贯彻到底。

比如项梁为了满足项羽一个人就能击退千军万马的更大需求,就教授他兵法,但项羽也同样是三分钟热度,项梁便不再管他了,在之后等项羽再长大一点,便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秦。

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汉初三杰和楚霸王虽然各行其是,但殊途同归最终都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他们有人是出于秦始皇灭六国时带去的国仇家恨,有的则是因为不堪秦朝的暴政而揭竿起义,概言之都是对秦朝心怀不满,正是这样的初衷让他们走到了同一条路上。

万知网 Copyright@ 2020-2023 wz.tqz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