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导弹技术最好的国家是俄罗斯。
科普一下导弹
导弹也是一种飞行器,它包括弹头、动力装置、制导系统等,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导弹既可以攻击指定目标,也可以追踪目标。
按作用来分,导弹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战略导弹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强大的战略威慑作用,可以直接打击政治经济中心、机场、港口、大型水坝、核电站、军事基地等,对对国家生存和战争胜败有重大意义。射程在1000米以上。例如:美国民兵;俄罗斯白杨;中国东风。
基本类型:地地导弹、空地导弹、舰地导弹。
战术导弹是用于摧毁指定目标的导弹,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多属近程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核袭击兵器、集结的部队、坦克、飞机、舰船、雷达、指挥所、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和桥梁等目标。例如:美国的ATACMS、俄罗斯的S-300、中国的FM一90。
基本类型:地地战略导弹、潜(舰)地战略导弹、空地战略导弹等。
按射程来分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
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千米;
远程导弹射程3000~8000千米;
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
按照发射点分地地战略导弹、潜(舰)地战略导弹、空地战略导弹等。
按作战使用分为进攻性战略导弹、防御性战略导弹(反弹道导弹)。
按照速度分:
亚音速导弹,速度稍低于1马赫(1马赫=340米/秒,即音速);
超音速导弹,速度为1.2-5倍音速;
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大于5倍音速。
什么是巡航导弹、弹道导弹?
巡航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其飞行弹道通常由起飞爬升段、巡航(水平飞行)段和俯冲段组成。其原理与飞机飞行原理相似。
弹道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其飞行弹道一般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飞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路径;被动段包括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是导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仪角作惯性飞行,到弹头起爆的路径。特点是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
导弹的核心技术有哪些呢?
高精尖的武器最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枚战略巡航导弹携带几吨炸药,多枚弹头、通过改变飞行轨道,躲避拦截,最终快速准确的击中目标,这需要哪些技术呢?
动力装置:
导弹第一步就要发射、点火。许多人认为这一步最简单,只需按一下按钮就OK了,其实并非如此。
在战争时期,环境十分恶劣,发射一枚导弹,可能是在海上、海中、移动的车辆、飞机上发射,甚至导弹周围没有氧气。所以在恶劣环境下成功点火很重要,这一点就连美军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2021年8月,美国加州基地起飞了一架B-52H战略轰炸机,之后就发射了一枚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但是遗憾的是这枚导弹发动机没有成功点火,导弹直接掉下去砸在了地上,这也宣告美国空军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第二次试射的失败告终。
足见发射点火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技术,更需要足够的成功率。这就需要一个可靠、稳定的动力源。
导弹的动力源就是火箭发动机,巡航导弹通常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巡航。弹道导弹一般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
例如: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动机,它拥有双燃烧室、双喷嘴、两个燃烧室、四个液压缸,真空推力达到了93.3万磅,约423吨,推动比为 78.44:1。
制导系统:
导弹发射后需要导引和控制,才能够避开障碍物和拦截导弹,准确击中目标。
导弹在制导过程中,导引系统不断测定飞行器与目标或预定轨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发出制导信息传递给飞行器控制系统,以控制飞行器飞向目标”。
目前制导方式主要有几种:惯性制导、红外制导、导航制导、激光制导。
惯性制导: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进行制导,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实现的。
首先用加速度仪测出导弹的加速度,然后通过积分仪进行计算,得出导弹的飞行速度和位置信息,再通过数据对比得出偏差值,转换成电信号,最终由控制系统发出命令,控制导弹沿预定弹道飞行。
红外制导:
利用红外探测仪捕获和追踪目标辐射出来的热量来实现寻地制导的技术,红外制导具有精度高,不受无线电干扰的影响、可昼夜作战的优势。
红外制导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容易受到曳光弹、红外诱饵等其它热源的影响,丢失或偏离目标。并且制导距离有限。
激光制导:
利用激光技术获得目标信息,传输指令,引导导弹按照预定路线飞向目标。
激光制导包括激光驾束制导、激光半主动式自动导引、激光主动式自动导引、激光传输指令制导等多种方式。
激光制导具有方向性强、波束窄、光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多种优势,但激光容易被云、雾、雨等吸收,不易全天候使用,因此常常配合卫星导航共同使用在导弹制导领域。
卫星导航制导: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出现,卫星导航逐渐应用在导弹制导上。这方面美国最具优势,毕竟直到今天GPS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卫星定位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导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
但卫星导航制导同样也有缺陷,就是信号干扰。受到干扰后,无法接收卫星信号,导致弹道偏离。因此很多时候都是和激光制导等一起应用在导弹上。而这种制导方法已经成为了目前最先进的导弹制导系统。
导弹还需要携带核弹头才会发挥出其强大的威力,拥有核武器、卫星导航这类技术的恐怕就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了。
那么导弹技术,究竟谁更强呢?美国?中国?俄罗斯?
我们通常把导弹的射程、速度、携带弹药的能力作为衡量一款导弹威力的指标。
射程:
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最大射程达到了12500公里,可以说美国作战半径为12500公里。但是美国有全世界最多的航母战斗群,如果这款导弹搭载在美国的航空母舰,那么作战能力会大大地加强。
俄罗斯R-36M洲际导弹:最大射程16000公里,在加上俄罗斯辽阔的版图,真的可以做到覆盖全球。
中国东风-41洲际导弹:最大射程14000公里,作为一名后起之秀,这个成绩也着实不错。
速度:
美国HCSW高超音速导弹: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进大量空气,并能爆发出惊人的飞行冲刺速度,导弹在飞行末端的最大速度可达26马赫,号称“一小时飞完全球”。
俄罗斯“先锋”高超音速导弹:采用洲际导弹方式发射,重返地区大气层时,在末端的冲刺速度可以达到28马赫,“先锋”无疑是无法拦截的全球最快的高速超音速导弹。
中国东风17:我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其突破速度在20马赫之上,但与俄罗斯的28马赫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已经起到足够的震慑效应了。
携带弹药能力:
美国民兵洲际导弹:最多可携带10枚核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当量接近50万吨TNT。
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可以携带十个分导式弹头,提重达200吨,核弹头重达10吨。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公开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和萨尔马特导弹同类别的导弹,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有相同的导弹,这款导弹具有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能够保障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中国东风-41洲际导弹:可以携带3个、6个或10个战斗部,但是3弹头方案将不具备假弹头式突防手段。
发动机:
美国、俄罗斯、中国都有自己的火箭发动机,但是在该领域,俄罗斯是妥妥的老大,就连美国也向俄罗斯下订单购买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
美国选择RD-180一方面因为美国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水平落后,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防止出口到他国,被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
我国国产的火箭发动机2018年时推力大约为120吨,目前正在研发500吨级火箭发动机。
从射程、速度、携带弹药、火箭发动机来分析,俄罗斯的导弹最先进,那么事实如此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俄罗斯导弹技术世界第一
俄罗斯在导弹技术上是不是世界第一呢?按照战斗民族的性格,是不屑于说假话的。
俄罗斯在洲际导弹、高超音速导弹、防空导弹领域,绝对称得上第一。本身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再加上最近几年的升级迭代,俄罗斯导弹更不可小觑。
洲际导弹领域,俄罗斯有“白杨M”导弹,“轻舟”洲际导弹,RS28“萨尔马特”多个系列。尤其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其射程达到了18000公里的恐怖距离,再加上俄罗斯庞大的地域版图,号称打击全球绝对不过分。
俄罗斯萨尔马特最多可以携带15枚轻型核弹头或者10枚重型核弹头,起飞重量达到了208吨,核弹头重量达到了10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导弹能够和它抗衡。这样的一枚导弹出手的话,一个小型的国家直接消失了,什么政治、金融中心,根本扛不住。
高超音速导弹上,俄罗斯同样超越了其他国家,“锆石”、“匕首”、“先锋”三款导弹均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该领域也是建树不多,中国也只装备了一款,也就是东风-17。
俄罗斯的“先锋”号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达到了12000公里,能够直接打到美国本土。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打倒美国本土的高超音速导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俄罗斯的高超音速导弹携带核弹发射的时候,以28倍音速突破重围的时候,哪个国家不害怕。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即便检测到了,又能如何?根本拦不住。
携带核弹头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以及“先锋”高超音速导弹成为了俄罗斯的“大杀器”,这也是俄罗斯总统及人民的底气,一个说打就打的底气,一个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北约的底气。
问答总结
全球导弹技术,俄罗斯最先进。
射程第一,达到了恐怖的18000公里,超越了美国;
速度第一,末端的冲刺速度可以达到27马赫;
携带弹药数最多,提重达200吨,核弹头重达10吨。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衣钵,前苏联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再加上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的助攻,俄罗斯导弹成为世界第一也不奇怪。
最后,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导弹技术能够进入世界前三,这真的是不容易,也非常可喜可贺,相信在今后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导弹技术会更上一层楼。
万知网 Copyright@ 2020-2023 wz.tqzw.net.cn